上海市类器官建模与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我公司承办的、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验收通过的、开放的和共享的类器官综合技术服务平台。
本平台基于类器官技术平台提供以学术研究和临床转化为主的一站式CRO服务,是国内唯一采用类器官培养1.0 和2.0 双技术平台实现多维度服务的企业。采用类器官培养2.0技术(气液交互式类器官培养法),本平台已成功建立包括肠、肺、胃、肝、骨肉瘤等组织来源的整合式类器官,于体外重现源肿瘤及其原生微环境复杂组成和功能,其中肝肿瘤和骨肉瘤的TME建模均属于国内外首创。以此为基础,我们建立的体外评估体系可用于靶向、免疫以及放化疗小分子等泛治疗手段的药效检测;该体系仍在不断的升级、整合、完善数据库中,满足更多研发单位的需求的同时,致力于辅助医生提高临床转化的效率,以求未来可以推动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发展。
本平台已实现与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复旦附属专业医院、南京某中医院、上海某基因检测公司、上海某药企、厦门某生物公司、山东某药企等四十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公司的深度合作,迄今联合发表在《cell stem cell》等生物医学杂志上的SCI文章已达五篇。
传统的体外药物疗效检测一般是使用2D培养的细胞系以及PDX小鼠模型,2D培养的细胞系是一类具有均一突变的连续传代的癌细胞,无法很好的代表人体内肿瘤的异质性;PDX小鼠模型建模周期长,培养成本高,无法进行高通量筛选,所以并不适合个人化精准医疗及药物研发企业的高通量筛选药物。人源类器官可以重现人体内组织的特征,并能在体外对相应治疗做出更精准直观的反应,可同时弥补传统细胞系模型及PDX模型的缺陷。
鉴于此,国家药监局发布《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确立了“3D组织模型、类器官和微流体模型”可完美预测基因修饰细胞在患者人群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地位;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明确了基于干细胞、类器官的人类重大难治性疾病模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宣布“3D类器官培养物作为太空肿瘤试验”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来自 17 个国家的 9 个项目之一;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前所未有的涉及类器官为基础的生物医药的利好消息,将促进类器官这个前沿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使类器官在生物科技研究、精准医疗、再生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平台引进了世界气液法培养类器官的开拓者、中国类器官领域的先驱者李星南博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凭借最前沿的类器官培养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体系,可根据病人个体、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和药企的不同需求进行试验和研发,针对不同的需求制订精准的技术方案,并及时跟踪特殊变化而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最终达成多方满意的最佳实验结果。期待整合医院的资源、药企的新药开发资源、以及科研院校的研发资源,建成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类器官库,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资源有限共享性的、学术探讨共赢的技术服务平台。